商标共存协议中地域与渠道划分的实务操作指南
在商标共存协议中,明确划分使用地域与销售渠道是降低混淆风险、提升协议通过率的核心策略。以下结合中国《商标法》及CNIPA审查规则,解析如何通过地域与渠道划分实现合法共存:
一、法律依据与审查规则
- 法律基础
- 《商标法》第30条:防止商标混淆是驳回注册的核心标准;
- 《商标审查审理指南》第15.6条:允许通过协议限制使用范围,但需消除混淆可能性。
- 审查重点
- 地域划分是否具体且可执行(如“仅限华东六省一市”而非“北方市场”);
- 渠道划分是否差异化明显(如线上电商平台 vs. 线下实体店);
- 协议条款是否设定违约责任(如一方超范围使用需赔偿并终止协议)。
二、地域与渠道划分的协议设计
1. 地域划分的典型模式
划分类型 | 示例条款 | 审查接受度 |
---|---|---|
行政区划 | 甲方仅限在广东省内使用,乙方仅限在浙江省内使用 | 高(推荐) |
经济区域 | 甲方限于长三角城市群,乙方限于京津冀地区 | 中(需补充地图附件) |
国内外市场 | 甲方仅在中国大陆使用,乙方仅在港澳台及海外市场使用 | 高(需明确海关监管) |
2. 渠道划分的可行方案
划分维度 | 示例条款 | 风险提示 |
---|---|---|
销售平台 | 甲方仅通过天猫、京东销售,乙方仅通过拼多多、抖音小店销售 | 需限定平台官方名称,避免模糊表述 |
客户类型 | 甲方面向企业客户(B2B),乙方面向个人消费者(B2C) | 需提供客户分类标准及采购合同样本 |
产品线差异 | 甲方仅生产高端产品(单价≥1000元),乙方仅生产中低端产品(单价<500元) | 需定义价格区间并约定定期审计机制 |
三、条款设计要点与证据支持
1. 协议必备条款
- 地域边界:使用省、市、县等行政区划名称(如“上海市黄浦区”),或附地图坐标;
- 渠道限制:列明具体销售平台(如“抖音小店官方旗舰店”)、实体店地址清单;
- 违约条款:约定单方越界使用的赔偿责任(如按销售额20%支付违约金)及协议终止权;
- 监督机制:双方定期交换销售数据,允许第三方审计(如会计师事务所)。
2. 辅助证据清单
- 历史销售数据:提供近3年销售区域、渠道的税务发票或物流记录;
- 市场调研报告:由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消费者认知报告,证明划分后无混淆可能;
- 宣传材料:双方在广告中明示地域/渠道限制(如“本产品仅限XX地区销售”)。
四、典型案例与风险规避
1. 成功案例(2023年)
- 案情:A公司(“清风”纸巾,线下商超)与B公司(“清凤”纸巾,社区团购平台)达成协议,限定销售渠道。
- 结果:CNIPA核准共存,认为“线下商超”与“社区团购”渠道差异显著,消费者可通过购买场景区分。
2. 失败案例(2022年)
- 案情:C公司(“北极熊”啤酒,华北地区)与D公司(“北极熊”饮料,协议约定“北方市场”)。
- 驳回理由:地域划分模糊(“北方市场”包含重叠省份),且啤酒与饮料属关联商品,易导致混淆。
五、实务建议
- 精准定义范围
- 使用国家标准代码(如GB/T 2260行政区划代码)或地理坐标界定地域;
- 通过平台授权书或店铺截图锁定销售渠道。
- 动态调整机制
- 约定每2年复审协议,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划分范围(如新兴电商渠道纳入限制);
- 设置单方退出条款(如一方拓展业务需提前6个月通知)。
- 法律风险预判
- 委托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预判CNIPA审查倾向;
- 提前准备替代商标方案(如添加地域简称“沪牌”“浙牌”)。
六、总结
商标共存协议中地域与渠道的划分需达到“物理隔离”与“认知区分”双重效果。建议采用“小范围试点+逐步扩展”策略,优先在非核心市场试行,积累合规数据后再扩大适用范围。通过精细化条款设计与证据支撑,可显著提升协议通过率,实现品牌共存与市场利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