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被恶意抢注后怎么办

商标被恶意抢注后,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积极维权,具体步骤如下:


一、确认抢注行为性质

  1. 判断是否构成“恶意”​
    • 抢注人是否明知或应知您的商标已使用(如存在商业往来、地域重叠等);
    • 抢注人是否无真实使用意图(如大量囤积商标、高价转卖记录)。
  2. 核查商标状态
    • 初审公告期:抢注商标处于公告期(3个月内),可立即提出异议;
    • 已注册:需在5年内提起无效宣告(驰名商标不受时间限制)。

二、分阶段采取法律行动

1. 初审公告期内:提出异议

  • 法律依据:《商标法》第33条;
  • 所需材料
    • 在先使用证据(如销售合同、广告投放记录);
    • 商标知名度证据(媒体报道、市场调查报告);
    • 抢注人恶意证据(如关联公司抢注、勒索聊天记录)。
  • 流程
    1. 登录中国商标网下载《商标异议申请书》;
    2. 提交至国家知识产权局(需在公告期3个月内);
    3. 商标局审查(约12-18个月),异议成立则驳回抢注商标。
  • 成功率:约40%-50%(证据充分时)。
2. 已注册阶段:申请无效宣告
  • 法律依据:《商标法》第44条(绝对理由)、第45条(相对理由);
  • 所需材料
    • 证明在先使用及知名度(需覆盖抢注申请日前);
    • 抢注人与您的关联证据(如曾是代理商、员工);
    • 抢注人批量抢注记录(证明恶意囤积)。
  • 流程
    1. 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交《无效宣告申请书》;
    2. 商评委审查(约6-12个月);
    3. 裁定无效后,商标自始无效。
  • 成功率:约60%-70%(需完整证据链)。
3. 司法救济:提起行政诉讼
  • 若对商标局或商评委决定不服,可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
  • 二审法院为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
  • 关键点:需补充提交新证据或法律理由。

三、证据收集要点

证据类型具体内容作用
商标使用证据销售合同、发票、产品包装、电商平台销售记录证明在先使用及市场影响力
知名度证据媒体报道、行业奖项、消费者调研报告、百度指数证明商标已具有较高知名度
恶意证据抢注人商标囤积清单、转让高价记录、勒索录音/聊天证明抢注人主观恶意
关联关系证据代理协议、雇佣合同、商业往来邮件证明抢注人明知权利人存在

:证据需形成完整链条,时间点需早于抢注申请日。


四、应对跨国抢注

  1. 利用国际条约
    • 《巴黎公约》:在6个月内主张优先权,阻止他国抢注;
    • 马德里体系:通过国际注册指定目标国家,直接对抗抢注。
  2. 当地法律途径
    • 美国:通过TTAB(商标审判和上诉委员会)提起异议或无效;
    • 欧盟:向EUIPO(欧盟知识产权局)申请宣告抢注商标无效;
    • 日本:基于“在先使用”原则,通过特许厅撤销抢注商标。
  3. 典型案例
    • 中国“大白兔”奶糖在菲律宾被抢注,通过当地诉讼成功追回;
    • 华为在非洲多国提前注册“鸿蒙”商标,预防抢注风险。

五、民事索赔与刑事报案

  1. 民事侵权诉讼
    • 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或《商标法》第57条;
    • 可主张实际损失​(如市场份额下降)或侵权获利​(抢注人转让收益);
    • 判赔趋势:2023年平均判赔额127万元,恶意情节严重可获5倍惩罚性赔偿。
  2. 刑事报案
    • 若抢注人伪造使用证据、勒索金额巨大(超50万元),可能构成诈骗罪
    • 向公安机关经侦部门报案,需提供资金流水、勒索记录等证据。

六、预防未来抢注

  1. 商标布局策略
    • 全类注册:核心商标覆盖45个类别(尤其是第9类电子设备、第35类广告);
    • 防御性注册:注册近似商标(如“老干妈”同时注册“老干爹”“老干娘”)。
  2. 动态监测
    • 使用商标监控工具(如智慧芽、权大师),设置关键词警报;
    • 定期检索商标局公告(每周四更新),发现抢注立即行动。
  3. 建立使用档案
    • 每年归档商标使用证据(如产品迭代记录、广告投放合同);
    • 对知名商标申请“驰名商标”认定,扩大保护范围。

七、成本与时间参考

程序成本(万元)​时间(月)​成功率
异议申请2-512-1840%-50%
无效宣告5-106-1260%-70%
行政诉讼10-3012-2450%-60%
民事侵权诉讼20-50+18-3670%-80%

八、总结建议

  1. 立即行动:抢注商标公告期3个月内是黄金维权期,异议成本最低;
  2. 专业支持:委托知识产权律师,确保证据链完整、法律程序合规;
  3. 长期防御:每年投入营收的0.5%-1%用于商标布局与监测,降低抢注风险。

:具体策略需结合商标显著性、抢注人行为模式及证据充分性制定,建议咨询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