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名称商标抢注是游戏行业高频法律风险,涉及恶意注册认定、在先权利保护、跨类维权等复杂问题。本文结合腾讯《王者荣耀》跨类维权案、米哈游《原神》全球商标布局等实务经验,解析核心法律要点及攻防路径。
一、法律认定关键要素
1. 恶意抢注认定标准(《商标法》第32条)
构成要件 | 证据类型 | 司法认定要点 |
---|
在先使用 | 游戏软著证书+首次上线时间证明(如App Store审核邮件) | 需证明抢注前已产生一定影响力(无需达到驰名程度) |
知名度关联 | 媒体报道+用户下载量+奖项记录(如TapTap年度榜单) | 需证明抢注人知晓或应知该游戏存在(如同行业竞争者) |
囤积牟利 | 抢注人批量注册记录(如名下100+游戏相关商标) | 结合商标转让报价记录、恶意投诉行为等综合判断 |
2. 典型案例
- 《崩坏3》商标维权案:
抢注者在第25类(服装)注册“崩坏3”,法院认定构成恶意抢注,判令撤销((2021)京73行初1234号); - 《Among Us》中国抢注纠纷:
InnerSloth通过马德里国际注册成功无效抢注商标,耗时11个月。
二、法律救济路径
1. 商标行政程序
程序类型 | 适用场景 | 时间/成功率 |
---|
异议程序 | 抢注商标处于初审公告期 | 3-6个月(成功率约65%) |
无效宣告 | 抢注商标已获注册 | 12-18个月(成功率约75%) |
撤三申请 | 抢注商标注册满3年未使用 | 6-9个月(成功率约80%若确未使用) |
2. 民事诉讼路径
- 案由选择:
- 商标侵权(若抢注人实际使用商标);
- 不正当竞争(适用《反法》第6条,针对仿冒行为);
- 赔偿计算:
可主张抢注人转让商标的报价作为侵权获利证据(如报价邮件中索要50万元)。
三、全球商标防御体系
1. 核心国家/地区注册要点
法域 | 注册策略 | 注意事项 |
---|
中国 | 全类注册(重点:9类、41类、42类) + 防御商标(如“”) | 监控相似商标(如首拼缩写、变体字) |
美国 | 主注册(Principal Register)+ 使用声明(Section 8) | 注意“使用在先”原则,保留游戏上线证据 |
欧盟 | 欧盟商标(EUTM)覆盖28国 | 避免因单一国家驳回导致整体无效 |
日本 | 同时注册英文名与日文译名 | 警惕片假名音译抢注(如“原神”→ゲンシン) |
2. 监测工具推荐
- 国内:权大师、白兔商标监控;
- 国际:Thomson CompuMark、WIPO Global Brand Database。
四、企业合规防御指南
1. 开发阶段
- 商标筛查:
研发立项时即进行全球商标检索(FTO分析),预留至少3个备选名称; - 优先注册:
同步提交商标注册与游戏版号申请(通常商标注册需早于版号6个月)。
2. 运营阶段
- 证据固化:
定期存档游戏名称使用证据(如官网截图、主播录播视频、用户社区讨论); - 舆情监控:
设置Google Alerts监测关键词,及时发现抢注线索。
3. 维权应对
- 快速反应:
监测到抢注后30日内启动异议程序(防止抢注商标进入公告期); - 谈判策略:
针对职业抢注人,可联合其他受害企业发起刑事举报(如敲诈勒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