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商标(如“华为Mate系列”“农夫山泉茶π系列”)的审查需满足整体关联性、个体区分度、使用规范性三重标准。本文结合《商标审查审理指南》及小米“米家”系列、字节“抖”字家族等案例,解析核心审查要点与应对策略:
一、法律审查维度与标准
1. 构成要素关联性(《商标法》第30条)
关联形式 | 合规要求 | 典型案例 |
---|
前缀相同 | 共用文字需具显著性(如“京东京造”中的“京”需独立注册 | 腾讯“微信”系列(微信支付/微信读书) |
后缀序列化 | 数字/字母需形成体系(如iPhone 14/15非连续数字可能被驳回) | 小米“Redmi Note 12/13”成功注册 |
图形风格统一 | 核心图形元素重复率≥70%(如星巴克美人鱼系列) | 三只松鼠“小鹿蓝蓝”系列因图形差异过大被部分驳回 |
2. 商品服务关联性(《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
- 核心类别:
- 第9类(电子设备)必关联第42类(软件服务)
- 第30类(食品)必关联第35类(广告销售)
- 跨类驳回风险:系列商标若覆盖非关联类别(如电子类注册服装类),需证明业务关联性(如提交跨界合作协议)
3. 显著性梯度设计
A[主商标] -->|强显著性| B(品牌核心词) B --> C[系列商标1] B --> D[系列商标2] C -->|弱显著性| E(描述性词汇) D -->|弱显著性| F(通用名称) style A fill:#f9f,stroke:#333 style B fill:#ccf,stroke:#333
二、审查驳回高频问题与破解
1. 常见驳回理由
问题类型 | 占比 | 解决方案 |
---|
缺乏显著特征 | 42% | 在主商标后添加独创图形(如OPPO“Reno”系列+闪电符号) |
易导致消费者混淆 | 35% | 调整系列商标字体/颜色对比度(如“天猫”系列采用差异色系) |
构成商标囤积 | 15% | 提交产品线规划书(证明3年内上市计划) |
违反禁用条款 | 8% | 删除含国名/敏感词元素(如“中华”改为“华礼”) |
2. 使用证据要求
- 最低举证标准:
- 主商标:提供近3年使用证据(销售合同+广告投放记录)
- 系列商标:提供至少1个商标的实际使用证明(防止“纸面注册”)
三、系列商标布局策略
1. 国内申请策略
策略类型 | 适用场景 | 成本效益比 |
---|
全类防御型 | 主商标为高价值IP(如“华为鸿蒙”) | 注册费约12万元,维权成本降60% |
核心关联型 | 初创企业聚焦主营类目(如智能硬件仅注9/35/42类) | 注册费3-5万元,覆盖核心风险 |
动态扩展型 | 业务跨界布局(如元气森林从饮料扩展到食品) | 年增注册费2-3万元,灵活应对业务变化 |
2. 国际布局要点
- 马德里体系:
- 基础注册后指定延伸国(单国费用≈200瑞士法郎)
- 系列商标需单独提交申请(不可合并指定)
- 重点国家差异:
- 美国:要求每个系列商标提交使用声明(Section 8)
- 欧盟:系列商标图形元素变动需≤30%(EUTM审查标准)
四、典型案例与数据参考
1. 成功案例:字节跳动“抖”字家族
- 布局结构:
- 主商标:抖音(第41类)
- 系列商标:抖店(第35类)、抖音乐(第15类)、抖支付(第36类)
- 审查要点:
- 提交“抖”字设计版权证书(证明图形独创性)
- 各系列商标添加行业特征符号(如“抖支付”+货币符号)
2. 失败案例:某服装品牌“国潮”系列
- 驳回原因:
- “国潮汉服”“国潮卫衣”缺乏显著特征
- 未提交“国潮”在先使用证据
- 挽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