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商标犯罪之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刑法》第214条)是打击商标侵权的重要刑事罪名,2023年全国法院审结该罪案件同比上升37.5%。本文从立案标准、证据链构建、量刑规则到企业合规,系统梳理实务要点。


一、法律依据与构成要件
1. 法律条文
  • ​《刑法》第214条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构成要件
要件认定标准实务难点
主观明知知道或应当知道商品系假冒(推定标准见下表)如何证明“应当知道”(如明显低价进货)
假冒商品经鉴定与正品在商标标识、材质等方面实质性相似鉴定机构资质争议(需选择司法认可机构)
销售行为实际销售或已购待售(货架陈列、电商上架均视为销售行为)未售出商品货值如何计入犯罪数额

二、立案标准与量刑规则
1. 立案追诉标准​(2023年司法解释)
情形标准
已销售金额≥5万元
未销售货值金额≥15万元
违法所得数额≥3万元
特殊情节(如危害健康安全)降低标准至已销售≥3万元/未销售≥10万元
2. 量刑档次
情节刑期罚金
基本犯(严重)3年以下违法所得1-5倍或50-200万元
加重犯(特别严重)3-10年违法所得2-5倍或200-500万元
​“特别严重”认定
  • 已销售金额≥25万元或未销售货值≥100万元;
  • 涉及食品、药品、母婴用品等民生领域;
  • 造成权利人破产或重大商誉损失。

三、主观“明知”的推定规则

司法机关通常依据以下情形认定“明知”:

推定情形示例抗辩要点
进货价格明显低于正品正品市场价1000元,进货价200元提供合法渠道进货凭证(如授权书、发票)
隐蔽交易或虚假标识撕毁原包装标签、使用暗语沟通证明商品来源合法(如代购小票)
曾被行政处罚或民事判决同一店铺因售假被平台处罚或权利人起诉整改记录(如下架通知、员工培训证明)
商品质量明显不合格经检测不符合国家标准主张系正品瑕疵或运输损坏

四、辩护策略与合规抗辩
1. 无罪/罪轻辩护路径
方向证据支撑成功案例
商品来源合法完整的进货合同、付款凭证、物流单据(2023)粤刑终56号:经销商提供厂家授权书免责
不明知假冒第三方检测报告(收货时未开箱验货)(2022)沪知刑终78号:员工不知情获轻判
货值计算错误剔除正品与混售商品,按实际假冒比例折算(2021)浙刑再12号:货值从150万核减至40万
2. 企业合规整改要点
  • 供应商审查
    建立供应商黑白名单,要求提供商标授权书及质检报告;
  • 销售审核
    设置价格预警系统(低于市场价70%自动拦截上架);
  • 员工培训
    每年至少2次知识产权合规培训,留存签到记录与考核成绩。

五、证据收集与报案指引
1. 关键证据清单
证据类型取证要点
销售记录电商平台后台数据(订单号、买家信息、成交金额)
物流单据快递面单(显示发货方、收货方、商品名称)
商品鉴定报告由权利人或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出具(如中检集团)
资金流水嫌疑人银行账户/支付平台流水(证明违法所得)
2. 报案流程
  A[准备报案材料] --> B[向辖区经侦支队提交]       B --> C{立案审查}       C -->|通过| D[侦查取证]       C -->|驳回| E[申请复议或检察监督]       D --> F[移送检察院起诉]  

六、典型案例与行业警示
1. 直播带货案(2023)​
  • 案情:主播销售假冒“雅诗兰黛”化妆品,违法所得320万元,被判6年并处罚金300万元;
  • 启示:直播数据(观看量、销售额)直接作为量刑依据,平台连带责任风险上升。
2. 跨境电商案(2022)​
  • 案情:通过独立站向海外销售假“耐克”鞋,货值1800万元,主犯获刑10年;
  • 启示:海关数据、PayPal收款记录成定罪关键证据。

七、风险防控成本测算
措施年成本风险降低率
商品抽检制度2-5万元70%
法律顾问专项服务3-8万元85%
合规管理系统(SaaS)1-3万元60%

总结: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核心风险在于​“主观明知”认定与“销售金额”计算。企业应建立:

  1. 前端过滤:供应商审查+价格监控;
  2. 中端留痕:完整保存进货凭证与质检记录;
  3. 后端应对:遭遇调查时快速提供合规证据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