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地区在国家阶段的审查重点和应对策略有何差异?

不同国家/地区在国家阶段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审查重点、触发门槛和应对策略上。以下是美国、欧盟(以德、法、荷为代表)、日本及东盟的对比分析及企业应对建议:


​美国:聚焦“TID领域”的歧视性审查​

​审查重点​

  1. ​三大核心领域(TID)​
    • ​关键技术(T)​​:涵盖14类新兴技术,包括AI、量子计算、半导体、生物技术等,清单由美国商务部动态更新。
    • ​关键基础设施(I)​​:能源、通信、金融基础设施等,近期将房地产交易(靠近军事基地)纳入强制审查范围。
    • ​敏感个人数据(D)​​:涉及百万以上美国公民的基因、健康、地理位置等数据的企业(如社交平台、金融科技公司)成为重点目标。
  2. ​国别针对性​​:中国、俄罗斯等“特别关注国家”的投资在TID领域面临更高否决率,审查时间更长,且可能附加业务剥离、数据隔离等苛刻条件。
  3. ​非控制型投资​​:即使少数股权投资(如获得董事会席位或技术访问权)也可能触发审查。

​应对策略​

  • ​强制申报规避风险​​:涉及TID领域或政府背景的交易必须申报,否则面临高额罚款(最高达交易额两倍)。
  • ​剥离敏感资产​​:提前剥离目标公司中涉及军事技术或敏感数据的业务模块,降低审查风险(参考华为收购3Com失败案例)。
  • ​利用“白名单”架构​​:通过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盟国实体间接投资,争取审查豁免。

​欧盟:成员国自治下的差异化审查​

​审查重点​

  1. ​统一框架与国别差异​
    • ​欧盟条例(2019/452)​​:要求成员国审查覆盖关键基础设施、技术、数据及媒体,但具体执行由各国自主决定。
    • ​德国​​:
      • 门槛降至10%股权或“重大影响”(如否决权),新增AI、量子技术、半导体等领域。
      • “回补申报”制度允许追溯审查已完成交易,且司法救济仅限程序问题。
    • ​法国​​:
      • 唯一允许全面司法审查的国家,行政法院可推翻经济部的安全评估并判赔损失。
    • ​荷兰​​:
      • 2023年新法重点保护半导体产业链(如ASML光刻技术),对敏感技术收购无论股权比例均可审查。

​应对策略​

  • ​成员国定制化方案​​: ​​国家​​​​核心策略​​德国避免获得敏感企业否决权或董事会席位,采用纯财务投资结构法国若遭否决,通过行政法院挑战实体合理性并索赔荷兰避免直接收购核心技术,改为技术授权或合资模式
  • ​提前沟通欧盟委员会​​:对可能影响多国利益的项目,主动征求欧委会“非约束性意见”,减少成员国阻力。

​日本:集中管控关键技术与资源​

​审查重点​

  • ​行业集中度高​​:国防、半导体、核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投资需强制申报。
  • ​供应链安全​​:重点关注关键原材料(如稀土)和核心技术(如芯片制造设备)的控制权转移。

​应对策略​

  • ​配合事前咨询​​:向财务省提交投资计划草案,根据反馈调整交易结构。
  • ​本地化承诺​​:保留日方团队对核心技术的管理权,承诺不转移研发中心(如丰田与比亚迪合资案例)。

​东盟:宽松为主,敏感领域例外​

​审查重点​

  • ​新加坡​​:负面清单管理,仅国防、新闻媒体等领域限制外资。
  • ​印尼/越南​​:在国防、电网、通信等敏感领域设股权上限(如越南要求外资持股≤49%)。

​应对策略​

  • ​利用自贸协定​​:通过RCEP框架申请更高持股比例(如中国投资者在印尼新能源项目持股可提至67%)。
  • ​与国企合资​​:在敏感领域与当地国企成立合资公司,由政府背书降低审查风险。

​全球趋势与企业行动框架​

  1. ​审查范围扩张​​:
    • 数据安全成为共同焦点(如欧盟GDPR、美国CCPA与审查联动)。
    • 新兴技术(AI、量子)和供应链安全(半导体、锂资源)为新增重点。
  2. ​动态合规映射​​:
    • 建立各国审查数据库,实时更新触发门槛与案例(如CFIUS每年新增50个军事敏感地产)。
  3. ​地缘政治对冲​​:
    • “中国+1”策略:在东盟(越南、泰国)设制造中心,规避欧美审查。

​案例启示​​: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建电池工厂,通过承诺数据本地存储、雇佣德籍CTO,并通过欧盟委员会预审,成功获批。

​结语​​:跨国投资需摒弃“一刀切”思维,针对美(TID避险)、欧(成员国定制)、日(技术合作)、东盟(本地化嵌入)构建差异化的合规体系,同时将审查应对节点前移至尽调阶段,预留至少6个月审查缓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