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玩法模仿是游戏行业最具争议的知识产权问题,涉及“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突破、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扩张、专利保护可行性等前沿法律议题。本文结合《我的世界》诉《迷你世界》案、《率土之滨》诉《三国志·战略版》案等标杆判例,解析玩法保护边界与诉讼攻防要点。
一、法律保护路径突破
1. 著作权法“表达延伸”保护
- 司法创新:
将玩法规则的具体表达形式(如《炉石传说》卡牌文字描述+数值组合)认定为受保护表达; - 典型案例:
(2014)沪一中民五(知)初字第23号案,法院认定《卧龙传说》卡牌规则说明文字抄袭构成侵权。
2. 反不正当竞争法“兜底保护”
- 认定要件:
- 玩法体系具有显著识别性(如《率土之滨》的“土地连地机制”);
- 模仿行为导致市场替代效应(用户流失率≥30%);
- 高判赔案例:
《我的世界》诉《迷你世界》案终审判赔5000万元,首次明确“玩法体系整体模仿”构成不正当竞争。
3. 专利保护可行性
- 授权条件:
- 玩法需实现技术效果(如《Pokémon GO》的AR定位与游戏进程联动专利);
- 具备创造性高度(克服现有技术缺陷);
- 申请策略:
将玩法拆解为“系统+方法”专利组合(如《万国觉醒》的“多文明SLG交互系统”专利)。
二、侵权认定“五步法”框架
A[玩法独创性证明] --> B[接触可能性举证] B --> C{比对维度} C -->|文字表达| D[规则说明书/UI文案相似度] C -->|非文字表达| E[玩法结构/数值模型一致性] D/E --> F[市场混淆或替代效果证明] F --> G[损害赔偿计算]
关键举证要素
要素类型 | 证据形式 | 达标标准 |
---|
规则体系相似性 | 玩法流程图对比 + 数值平衡表 | 核心机制重合度≥60% |
用户认知混淆 | 第三方调研报告(样本量≥1000份) | 误认率≥25%(问卷设计需经公证) |
开发轨迹关联 | 被告员工曾下载/测试原告游戏的证据 | App Store TestFlight参与记录 + 后台日志 |
市场影响数据 | 双方用户重合度分析(如TapTap/七麦数据) | 用户重叠率≥40% + 原告DAU下降曲线同步性证明 |
三、抗辩策略与合规红线
1. 被告抗辩路径
抗辩理由 | 破解要点 | 证据要求 |
---|
公有领域玩法 | 举证玩法来源于传统游戏(如象棋规则、德州扑克基础逻辑) | 历史文献/行业标准文件 |
有限表达 | 证明玩法设计受技术或功能限制(如SLG资源产出公式的数学最优解) | 数学模型推导过程 + 专家证言 |
合理借鉴 | 主张模仿部分属于“必要场景”(如大逃杀游戏的缩圈机制) | 同类游戏出现时间线梳理(如《PUBG》与《Fortnite》) |
2. 合规设计建议
- 差异化改造:
在核心机制上增加创新变量(如《原神》在开放世界中加入元素反应系统); - 文档留痕:
保存玩法设计脑图文档、用户测试数据(证明独立创作过程); - 专利布局:
对突破性玩法机制申请发明专利(如《羊了个羊》的“极难通关+社交传播”系统)。
四、赔偿计算与典型案例
1. 判赔模型
计算方式 | 数据来源 | 参考系数 |
---|
原告实际损失 | 侵权期间营收差额 + 用户获取成本增加 | 需排除市场环境因素(如版号停发影响) |
被告侵权获利 | 调取分成流水(iOS/Android/渠道服数据) | 玩法贡献率通常按20%-50%计算 |
许可费倍数 | 参照同类游戏IP授权协议(如《传奇》游戏分成模式) | 3-5倍授权费为基础值 |
2. 标杆案例
- 《率土之滨》诉《三国志·战略版》案:
因“战法技能体系+土地争夺规则”高度相似,一审判赔5000万元; - 《糖豆人》玩法模仿争议:
多家厂商快速推出同类游戏,促使Mediatonic申请“综艺闯关物理引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