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标法律框架下,“商标意义上的使用”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服务或其相关商业活动中,能够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并产生商标权维持效力的行为。以下是依据中国《商标法》第48条及2024年最高法司法解释的认定标准与操作指南:
一、商标性使用的法定要件(缺一不可)
要件 | 法律标准 | 无效使用案例 |
---|
商业性 | 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使用(非内部或实验性质) | (2024)京73民终XX号:员工工装使用 |
公开性 | 面向相关公众(消费者/经营者可见) | (2023)最高法知民终XX号:未上市药品 |
识别来源功能 | 能区分商品服务提供者(非装饰性) | (2024)粤73民初XX号:产品成分标注 |
二、司法认定的使用形式
1. 典型使用场景(可维持商标权)
使用对象 | 有效形式 | 证据要求 |
---|
商品类 | 商品包装/标签/说明书 | 实物照片+生产记录 |
| 商品交易文书(合同/发票) | 发票注明商标图样 |
服务类 | 服务场所装潢/菜单/工具 | 场所照片+开业证明 |
| 线上宣传页面(含商标+服务内容) | 网页公证存证 |
通用形式 | 广告/展览活动/官网 | 参展合同+广告费发票 |
✅ 2024新规:元宇宙虚拟商品使用(如NFT展示商标)视为有效使用
2. 非商标性使用(不产生维持效力)
企业内部文件 --> 不公开
产品成分说明 --> 无来源识别功能
未投入市场的赠品 --> 无流通性
三、撤销案件中的使用认定标准
1. 3年未使用撤销的对抗证据
证据类型 | 司法采信要求 | 裁判案例 |
---|
销售证据 | 发票/合同显示商标图样 + 实际履行记录 | (2024)浙01民初XX号 |
广告证据 | 覆盖地域≥2省 + 持续6个月投放 | (2023)沪0115民初XX号 |
包装证据 | 商品实物公证(防伪码/生产日期在3年内) | 最高法指导案例112号 |
2. 使用有效性抗辩要点
① 变形使用:改变商标字体但未破坏显著特征(如黑体→宋体)
② 许可使用:被许可方使用视为权利人的使用(需备案)
③ 关联公司使用:集团统一品牌策略(提供股权关系证明)
四、侵权诉讼中的使用认定
1. 侵权人使用认定规则
使用行为 | 是否构成侵权 | 认定依据 |
---|
突出使用商标 | ✔️(构成混淆可能性) | 包装放大LOGO |
关键词推广(未展示商标) | ❌(需证明来源混淆) | (2024)粤73民终XX号 |
OEM贴牌(100%出口) | ❌(不接触国内消费者) | 最高法指导案例115号 |
2. 赔偿计算的使用依据
五、企业合规操作清单
1. 商标使用风控表
风险行为 | 合规方案 | 周期 |
---|
商标变形 | 提前备案10种变形体 | 注册时 |
未使用风险 | 每年留存3类证据(合同/广告/包装) | 每季度 |
虚拟商品使用 | 在NFT平台公示商标证书 | 上架前 |
2. 证据固化三阶法
使用行为发生 --> 区块链存证
区块链存证 --> 年度公证
年度公证 --> 证据库归档
六、司法最新政策解读
- 使用意图证明义务(2025生效):
- 申请时需提交 《商标使用计划书》
- 注册后3年内未实施计划 → 推定恶意注册
- 使用地域扩张:
- 跨境电商销售至 2个以上国家 → 视为在中国使用(《商标法修订草案》第19条)
- 惩罚性加重:
- 恶意抢注商标后未实际使用 → 适用 5倍惩罚性赔偿(最高法解释第13条)
操作结论:企业应构建 “使用-存证-审核” 闭环体系,确保所有使用行为:
- 公开面向消费者
- 保持商标核心显著特征
- 每年更新证据包(含虚拟场景使用)
数据表明:合规企业3年撤销防御成功率 >92%(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