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侵权诉讼的管辖权异议策略
在专利侵权诉讼中,管辖权异议是被告常用的程序抗辩策略,旨在通过挑战受诉法院的管辖资格,争取更有利的审理环境或拖延诉讼进程。以下结合中国司法实践和典型案例,系统梳理管辖权异议的核心策略及法律依据:
一、专利侵权诉讼的管辖框架
- 级别管辖
-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由中级人民法院或知识产权法院/法庭一审管辖。
- 外观设计专利:可由中级人民法院或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的基层法院管辖。
- 诉讼标的额影响:高额标的(如≥50亿元)可能由高级人民法院管辖,被告可通过分案降低标的额以改变管辖层级。
- 地域管辖
- 基本原则:侵权行为地(制造、销售、许诺销售等实施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
- 共同被告情形:若同时起诉制造商与销售商,销售地法院可管辖全案(如最高法(2018)最高法民辖终93号裁定)。
二、管辖权异议的核心策略
(1)挑战级别管辖:分案降低标的额
- 适用场景:原告在一个案件中主张多项专利权,合并计算标的额以提升管辖法院层级。
- 策略要点:
- 主张多项专利权分属不同权利人,或诉讼标的不可合并审理,要求分案处理。
- 案例指引:最高法(2016)最高法民辖终158号裁定中,被告成功将五件专利分案,使标的额降至基层法院管辖范围。
(2)挑战地域管辖:否定管辖连接点
- 否定侵权行为地:
- 网购收货地争议:原告通过指定收货地制造管辖连接点,被告可主张收货地非“侵权行为实施地”或“侵权结果发生地”。
- 支持观点:最高法明确网购收货地不宜作为管辖连接点((2018)最高法民辖终93号)。
- 反对观点:部分地方法院仍可能认可(如台州中院(2015)浙台正证字第2647号案)。
- 制造地与销售地分离:若仅起诉制造商,应由制造地法院管辖;若同时起诉销售商,可主张销售地与制造商无直接关联。
- 网购收货地争议:原告通过指定收货地制造管辖连接点,被告可主张收货地非“侵权行为实施地”或“侵权结果发生地”。
- 否定被告适格性:
- 程序审查标准:管辖权异议阶段仅需初步证据证明被告与案件存在“形式关联性”(如最高法(2021)最高法知民辖终232号)。
- 抗辩要点:
- 原告证据无法证明被告参与被诉侵权行为(如仅后台设置关键词未前端展示);
- 被告与共同被告无意思联络或分工合作(如最高法(2023)知民辖终242号案中,法院以招聘广告不足以证明关联性)。
(3)利用共同诉讼规则
- 必要共同诉讼认定:
- 制造商与销售商可作为必要共同被告,但需证明侵权行为存在“自然延伸”关系(如销售商销售制造商产品)。
- 拆分策略:主张各被告行为独立,不属于必要共同诉讼,要求移送至主要被告住所地法院审理。
三、管辖权异议的程序要点
- 提出时限:收到起诉状副本后15日内书面提出。
- 审查标准:
- 立案阶段仅形式审查,管辖权异议阶段需全面审查事实与法律依据。
- 法院仅审查管辖连接点是否成立,不涉及实体侵权认定。
- 证据要求:
- 提供初步证据(如企业注册地证明、被诉产品来源文件)即可,无需达到实体审理证明标准。
四、滥用管辖权异议的风险及防范
- 惩戒措施:
- 法院可对恶意拖延诉讼行为处以训诫、罚款(如(2020)浙0603司惩001号案)。
- 最高法明确支持规制滥用管辖权异议(《关于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
- 策略边界:
- 仅在存在合理依据时提出异议,避免“凡诉必异议”的机械操作。
- 结合案件证据强度选择:若实体抗辩证据不足,可优先程序抗辩;若实体抗辩有力,避免因滥用程序导致法官形成不利心证。
五、实务建议
- 策略选择:
- 制造商:主张制造地为唯一管辖连接点,否定销售地管辖权。
- 销售商:若被诉产品来源清晰,可申请追加制造商为被告,将案件移送至制造地法院。
- 证据固定:
- 及时公证网页信息、合同等证明侵权行为实施地的证据。
- 通过工商查询确认被告实际经营地(避免注册地与实际地不一致)。
- 动态合规:
- 关注地方高院对网购管辖的新规(如北京、上海等地逐步限缩收货地管辖)。
地域管辖异议常见情形及裁判倾向
异议情形 | 被告主张要点 | 法院裁判倾向 |
---|---|---|
网购收货地作为管辖依据 | 收货地可随意指定,非侵权行为实施地 | 多数否定(最高法明确反对) |
制造地与销售地分离 | 仅起诉制造商的,应移送制造地法院 | 支持(法律明确规定) |
共同被告无实质关联 | 销售商与制造商无共同侵权合意 | 需初步关联证据 |
总结
管辖权异议是专利侵权诉讼中兼具战术与战略价值的程序工具。成功运用需精准把握三点:
- 连接点拆解:针对级别/地域管辖的薄弱点(如分案降额、否定网购收货地);
- 证据初步性:仅需形式关联证据,无需实体胜诉证明;
- 风险规避:严格避免无实质理由的异议,防止被认定为恶意拖延诉讼。
建议企业在收到诉状后立即启动管辖权评估,结合涉案专利类型、被告分布及侵权行为地证据,制定阶梯式抗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