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案件中类似商品的认定标准

商标行政案件中的类似商品认定是商标授权确权实践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商标能否注册或维持有效。本文基于最新司法实践和审查标准,系统解析《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在不同商标行政程序中的法律地位、适用规则及例外情形,为法律从业者和市场主体提供全面的实务指引。

1 类似商品认定的法律意义与基本概念

类似商品认定是商标法的基石概念,贯穿于商标注册、管理、保护和维权各个环节。根据《商标法》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一条规定,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不得注册或使用与在先注册或初步审定的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志,否则应依法驳回申请或宣告无效。

类似商品的法律定义源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二项规定的类似商品,是指在功能、用途、生产部门、销售渠道、消费对象等方面相同,或者相关公众一般认为其存在特定联系、容易造成混淆的商品。”这一定义包含​​客观标准​​(功能、用途等方面相同)和​​主观标准​​(相关公众认为存在特定联系)两个维度。

类似商品认定的法律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确定商标专用权范围​​,注册商标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二是​​界定商标侵权边界​​,禁止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近似商标;三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防止消费者混淆和市场秩序混乱。

2 《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的性质、功能与局限

2.1 法律性质与编制依据

《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以下简称《区分表》)是我国商标主管部门以《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分类)为基础,总结长期商标审查实践并结合国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区分表》采用尼斯分类的体系、内容和规则,将商品和服务分为45个类别(1-34类为商品,35-45类为服务),包含一万多个标准商品和服务项目。

《区分表》的主要功能包括:为商标注册申请提供商品和服务分类依据;为商标审查、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标准;为市场主体申请注册和维护商标权利提供指引。然而,《区分表》”最主要的功能是在商标注册时划分类别,方便注册审查与商标行政管理,与商品类似本来不尽一致”。

2.2 参考价值与内在局限

《区分表》在类似商品认定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并非绝对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在多份司法解释中明确,《区分表》仅作为判定类似商品或者服务的​​参考​​,而非​​唯一依据​​。这种定位源于《区分表》的内在局限:

  • ​滞后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不断更新发展,市场交易状况不断变化,而《区分表》的修订有自身规则和程序,无法及时反映所有变化。
  • ​一般性​​:《区分表》的划分基于一般情况和通常认知,难以涵盖所有特殊情况和个案差异。
  • ​行政性​​:《区分表》主要为提高商标行政管理效率而制定,与司法保护中的类似商品认定存在价值取向差异。

因此,在商标行政案件审理中,既需要尊重《区分表》的参考价值,又需要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灵活适用,避免机械照搬。

3 不同行政程序中《区分表》的适用差异

3.1 商标申请驳回复审案件:以《区分表》为依据

在商标申请驳回复审行政案件中,一般应以案件审理时的《区分表》作为判断构成类似商品或者服务的​​依据​​。这种规则基于以下考量:

  • ​审查效率需求​​:商标注册审查需要保证标准的客观性、一致性和易于操作性,以《区分表》为依据可以提高审查效率,保证执法统一性。
  • ​法律稳定性​​:以《区分表》为依据有助于维护商标注册秩序的稳定,使市场主体对商标注册结果有明确预期。
  • ​审查一致性​​:商标注册审查强调标准统一,以《区分表》为依据可以避免同类案件不同处理结果。

在驳回复审案件中,商标评审部门和法院通常直接依据《区分表》中划分的类似群组关系判断商品是否类似。例如,同类似群组的商品一般认定为类似商品,不同类似群组的商品原则上不认定为类似商品。

3.2 不予注册复审与无效宣告案件:以《区分表》为参考

在商标不予注册复审、商标权无效宣告请求行政案件中,案件审理时的《区分表》可以作为判断构成类似商品或者服务的​​参考​​。这种区别对待源于程序性质的差异:

  • ​程序性质不同​​:不予注册复审和无效宣告程序”更多涉及特定民事权益的保护,强调个案性和实际情况”,尤其是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更强调司法对个案的救济性”。
  • ​审查重点不同​​:这些程序不仅关注行政审查的一致性,更注重实际市场情况和商标使用状态,需要更多考虑个案因素。
  • ​证据规则不同​​:在这些程序中,当事人可以提供更多证据证明市场实际状况和商标知名度,从而影响类似商品的判断。

在这种程序中,法院和评审机关会”结合《商标审查审理指南》相关原则进行个案判定”,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在《区分表》范围内,但仍有一定类似关系的商品或者服务,在混淆可能性判断中进行处理”。

表:不同行政程序中《区分表》的适用标准差异

​案件类型​​《区分表》地位​​考量重点​​证据规则​​灵活性程度​
​驳回复审案件​​判断依据​审查效率、法律稳定性以《区分表》划分为主较低
​不予注册复审案件​​参考依据​个案公正、市场实际可接受市场实际证据较高
​无效宣告案件​​参考依据​权益保护、防止混淆可接受知名度等证据较高

4 突破《区分表》的例外情形与认定标准

4.1 突破《区分表》的正当理由

在特定情况下,司法和审查实践允许突破《区分表》的划分,基于实际市场情况认定商品类似关系。正当理由主要包括:

  • ​市场实际变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出许多新型商品和服务,传统商品和服务在技术的更新和加持下升级换代,其社会属性也随之发生改变和丰富”。
  • ​个案正义需求​​:”商标异议、争议是有别于商标注册申请审查的制度设置,承载不同的制度功能和价值取向”,需要更多考虑实际情况和个案因素。
  • ​防止混淆需要​​:当有证据证明商品在实际市场中存在特定联系,容易导致相关公众混淆时,应当根据市场实际认定商品类似关系。
4.2 综合考量因素

突破《区分表》认定商品类似时,法院和商标评审部门通常会综合考量以下因素:

  • ​商品功能、用途​​:商品的功能、用途直接体现消费者的购买目的,是判定商品类似的重要依据。两种商品的功能、用途相同或相近,能够满足消费者同类需求的,则被判定为类似商品的可能性较大。
  • ​生产部门、销售渠道、消费对象​​:商品在这些方面越接近,被认定为类似商品的可能性越大。
  • ​商标显著性和知名度​​:”主张权利的商标已实际使用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认定商品类似要充分考虑商品之间的关联性”。
  • ​相关公众认知​​:以相关公众的一般认识为标准,结合多种因素综合判断。
  • ​实际市场情况​​:考虑商品在市场上的实际关联程度和竞争关系。
4.3 司法实践中的突破情形

司法实践中,法院在以下典型情形中可能突破《区分表》的划分:

  • ​具有较强关联性的商品​​:”相关公众基于对商品的通常认知和一般交易观念认为存在特定关联性的商品,可视情纳入类似商品范围”。
  • ​具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两种商品在功能、用途上具有互补性或者需要一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可能被判定为类似商品。
  • ​具有相同销售渠道和消费群体的商品​​:两种商品的销售渠道、销售场所相同或相近,消费者同时接触的机会较大,容易使消费者将两者联系起来,可能被判定为类似商品。

5 实务建议与未来展望

5.1 市场主体应对策略

针对《区分表》在不同程序中的适用差异,市场主体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 ​注册申请阶段​​:在提出商标注册申请时,应结合《区分表》进行全面检索,不仅在相同商品上,也要在类似商品上进行检索,避免因类似商品关系被驳回申请。
  • ​驳回复审阶段​​:重点论证商品在《区分表》中的类别关系和类似群组划分,提供《区分表》作为主要依据。
  • ​不予注册和无效程序​​:注重提供市场实际证据,如销售渠道、消费对象、市场认知等方面的证据,证明商品是否类似。
  • ​商标使用和管理​​:密切关注《区分表》的更新和调整,及时调整商标注册和保护策略。
5.2 未来发展趋势

类似商品认定标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 ​动态调整趋势​​:”类似商品和非类似商品之间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线”,随着新商品不断出现,相关公众对类似商品的理解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 ​市场导向增强​​:更加重视市场实际和消费者认知,而非机械依赖《区分表》的划分。
  • ​个案平衡精细化​​:更加注重个案公正和利益平衡,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判断商品类似关系。
  • ​国际化协调​​:随着尼斯分类的更新和国际商标保护的发展,《区分表》将更加注重与国际标准的协调。

结语

商标行政案件中类似商品的认定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需要平衡《区分表》的规范性和市场实际的复杂性。在驳回复审案件中,《区分表》作为判断依据,保证审查效率和法律稳定性;在不予注册复审和无效宣告案件中,《区分表》作为参考依据,为个案公正和市场实际考量留出空间。

市场主体和法律从业者应当充分认识这种差异,根据案件类型和程序特点采取相应策略。同时,随着市场发展和司法实践的丰富,类似商品认定标准将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好地平衡商标权人利益、消费者保护与市场秩序维护的多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