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法中的“在先权利”

商标法中的”在先权利”保护是协调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核心机制。本文将系统解析《商标法》第三十二条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的双重保护体系,深入探讨在先权利的法律内涵、范围界定、时间起算标准及司法认定规则,为法律从业者和市场主体提供全面的实务指引。

1 在先权利的法律框架与双重保护体系

1.1 法律渊源与规范基础

我国商标法中的”在先权利”保护体系以 ​​《商标法》第三十二条​​为核心规范基础,该条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这一规定确立了商标注册中的​​权利不得侵犯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成为阻止商标抢注和维护市场公平的重要法律武器。

与此同时,《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提供了​​补充保护​​,禁止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标识,造成市场混淆。这两部法律共同构成了保护在先权利的​​双重体系​​:商标法侧重于注册程序中的权利冲突协调,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关注市场活动中的混淆行为规制。

1.2 保护理念与价值平衡

在先权利保护制度体现了知识产权法中的​​优先保护原则​​和​​利益平衡理念​​。其核心价值在于解决同一或类似标识上不同权利之间的冲突,平衡在先权利人与商标申请人之间的利益,同时兼顾消费者保护与市场秩序维护的多重目标。

最高人民法院在多个判决中明确指出,商标注册和保护应当​​尊重在先权利​​,遏制恶意抢注,维护诚信经营。这种价值取向在2023年《商标审查审理指南》中得到进一步强化,要求商标审查机关在审查中主动考量在先权利的存在与否,避免权利冲突。

2 在先权利的范围界定与类型化分析

2.1 法定权利类型体系

根据《商标法》第三十二条及相关司法解释,在先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

  • ​字号权​​:企业名称中具有识别性的字号部分,已与企业建立稳定对应关系的简称同样受保护。保护要件包括:在系争商标申请日前已登记或使用;在相关公众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系争商标的注册与使用容易导致相关公众混淆。
  • ​著作权​​: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保护要件包括:在系争商标申请日前已创作完成并处于保护期内;系争商标与作品相同或实质性近似;申请人接触或可能接触到该作品;未经著作权人许可。
  • ​外观设计专利权​​:对产品的整体或局部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享有的权利。
  • ​姓名权​​:依法保护的姓名不仅包括户籍登记姓名,还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绰号、别名、网名等。保护要件包括:姓名具有一定知名度且与自然人建立稳定对应关系;系争商标注册可能造成损害;未经姓名权人许可。
  • ​肖像权​​:自然人享有的对其肖像的专有权利。保护要件包括:系争商标图像可识别为肖像权人;注册可能造成损害;未经肖像权人许可。
  • ​地理标志​​: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 ​有一定影响的商品或服务名称、包装、装潢​​:并非由商品或服务的功能性形状构成、非通用的,并具有显著区别性特征,且经过使用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标志。
2.2 新型权益的司法扩张

随着商业实践和司法认知的发展,在先权利的范围呈现​​扩张趋势​​。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和个案裁判,逐渐将一些新型权益纳入保护范围:

  • ​作品名称与角色权益​​:在”黑猫警长”案中,法院认定动画片名称和角色名称可以作为在先权益受到保护。
  • ​知名节目名称权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名称、网络节目名称等也被纳入保护范围。
  • ​域名权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域名主体部分可作为在先权益受到保护。
  • ​新媒体标识权益​​:包括具有一定影响的微信公众号名称、小程序名称、短视频账号名称等。

这种扩张体现了司法实践对市场竞争中新型权益的回应,但也带来了边界划定的挑战。法院通常要求这些权益必须​​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识别商品来源的功能​​,才能获得保护。

3 损害在先权利的认定标准与考量因素

3.1 一般认定标准

认定诉争商标的申请注册是否损害他人在先权利,需满足以下基本要件:

  • ​权利在先存在​​:在先权利必须在诉争商标申请注册日前已经合法存在并有效存续。
  • ​权利稳定性​​:在先权利应当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而非短暂或偶然存在的利益。
  • ​混淆可能性​​:诉争商标的注册和使用可能导致相关公众误认为其与在先权利人存在特定联系。
  • ​损害可能性​​:诉争商标的注册和使用可能对在先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3.2 具体考量因素

法院在认定是否构成损害时,通常会综合考量以下因素:

  • ​在先权利的显著性和知名度​​:显著性强、知名度高的在先权利通常获得更宽的保护范围。
  • ​商品或服务的关联程度​​:诉争商标指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与在先权利使用的领域相同或类似,或者存在特定关联时,更可能认定损害成立。
  • ​商标标志的近似程度​​:诉争商标与在先权利客体相同或高度近似时,更容易导致混淆和误认。
  • ​主观状态​​:诉争商标申请人明知或应知他人在先权利存在而仍然申请注册的,更可能被认定构成损害。

表:主要在先权利类型的保护要件与认定标准

​权利类型​​权利产生依据​​保护要件​​证明难点​
​字号权​企业登记+实际使用登记时间在先+一定知名度+混淆可能性知名度证明、混淆证明
​著作权​创作完成+独创性创作时间在先+实质性相似+接触可能性创作时间证明、接触证明
​姓名权​身份关联+知名度稳定对应关系+知名度+混淆可能性知名度证明、主观恶意证明
​肖像权​形象可识别性可识别性+未经许可许可关系证明、可识别性证明
​外观设计专利权​专利授权专利申请日在先+专利有效专利有效性、保护范围
​商品化权益​商业使用+知名度显著识别性+知名度+混淆可能性知名度证明、商业价值证明

4 时间起算规则与存续要求

4.1 权利存在的时间节点

​时间要素​​是在先权利保护的核心问题。《商标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要求主张的在先权利必须是”现有的”,即诉争商标申请注册时已经存在并合法有效的权利。

具体而言,当事人主张诉争商标的申请注册损害其在先权利的,应当举证证明在​​诉争商标申请日之前​​,其已经合法取得并持续保有该权利。这一时间节点的把握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权利主张能否成立。

4.2 权利存续的状态要求

除了时间节点要求外,在先权利的​​存续状态​​也是关键考量因素。如果在先权利在诉争商标核准注册时已经不存在,则通常不影响诉争商标的注册。

这种存续状态要求体现在多个方面:

  • ​有效性​​:在先权利必须处于法律保护期内,如著作权仍在保护期内,专利权未因未缴年费而终止等。
  • ​连续性​​:在先权利应当持续存在,未明确放弃或终止。
  • ​稳定性​​:在先权利不存在重大权属争议或无效风险。
4.3 特殊情形的处理

实践中存在一些特殊情形,需要灵活适用时间起算规则:

  • ​权利转让与继承​​:如果在先权利在诉争商标申请日后发生转让或继承,但权利本身在申请日前已存在,仍可主张保护。
  • ​权利范围变化​​:如果在先权利的内容或范围在诉争商标申请日后发生变化,应以申请日的状态为准进行判断。
  • ​域外权利的保护​​:对于域外形成的在先权利,通常要求其在诉争商标申请日前已在中国境内具有一定影响力或为相关公众所知悉。

5 司法实践中的争议问题与处理规则

5.1 权利冲突的解决原则

法院在处理商标权与在先权利冲突时,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 ​保护在先权利原则​​:当两项权利发生冲突时,一般保护产生时间在先的权利。
  • ​禁止混淆原则​​:以防止市场混淆为基本目标,平衡各方利益。
  • ​诚实信用原则​​:制止恶意抢注和权利滥用行为。

在”某牛”字号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表示,将他人具有一定影响的字号作为经营范围相近的企业字号登记注册,即使该企业尚未开展实际经营活动,但有证据表明其具有开展商业经营的意图,该登记注册行为也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的规制。

5.2 五年无效期的适用与例外

《商标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在先权利人应当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请求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这一​​五年无效期​​规则旨在维护商标注册秩序的稳定性。

然而,司法实践中存在例外情形。在福建高院审理的陈某诉佐纳公司侵害著作权纠纷案中,法院认为,即使被诉侵权的注册商标因为已经超过商标法所规定的五年无效期而无法被裁定无效,但考虑到被诉商标并未实际使用,尚未建立起稳定的市场秩序和发挥区别商品来源的作用,人民法院在侵权诉讼中仍可判令商标权人停止对被诉商标的使用。

5.3 善意注册的保护界限

对于​​善意注册​​的商标,法律给予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善意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申请人的知情程度、与在先权利人的关系、申请注册的背景等。

最高人民法院在多个判决中指出,判断申请人是否善意时,应当考虑其是否履行了​​合理避让义务​​。市场主体在申请注册和使用商标时,应当主动避让与他人在先权利相同或近似的标志,避免对他人在先权利造成损害。

6 实务建议与风险防范策略

6.1 对于在先权利人的建议
  • ​权利证据保存​​:注意保存权利产生和存续的证据,如创作手稿、首次发表证明、使用证据、知名度证据等。
  • ​监测与异议​​:建立商标监测机制,发现抢注及时提出异议或无效宣告请求。
  • ​多元保护策略​​:考虑通过著作权登记、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注册等多种方式构建立体保护体系。
  • ​及时维权​​:发现侵权行为后及时采取法律行动,避免权利懈怠导致保护受限。
6.2 对于商标申请人的建议
  • ​前期检索​​:申请注册前进行充分检索,避免与他人在先权利冲突。
  • ​合理避让​​:主动避让与他人在先权利相同或近似的标志。
  • ​获取授权​​:拟使用与他人享有在先权利冲突的标志时,应获得权利人的许可。
  • ​规范使用​​:规范使用注册商标,不得通过改变显著特征、拆分、组合等方式使用注册商标,以免与他人在先权利相冲突。
6.3 证据准备与举证策略

在不同类型的在先权利争议中,证据准备的重点有所不同:

  • ​字号权争议​​:重点准备企业登记资料、使用证据、知名度证据(如广告宣传、媒体报道、行业排名等)。
  • ​著作权争议​​:重点准备创作完成证据、发表证据、著作权登记证书、实质性相似证明、接触可能性证明等。
  • ​姓名权/肖像权争议​​:重点准备身份证明、知名度证据、混淆证据、未经许可的证据等。
  • ​商品化权益争议​​:重点准备商业使用证据、知名度证据、商业价值证明等。

结语

商标法中的在先权利保护制度体现了知识产权法鼓励创新、维护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多重价值目标。随着商业实践的发展和新型权益的出现,在先权利的保护范围和认定标准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对于市场主体而言,既要​​尊重他人在先权利​​,避免权利冲突;也要​​积极保护自身权益​​,防止他人不当抢注。在申请商标注册时,应当履行合理避让义务,进行充分检索;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及时采取法律行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对于法律从业者而言,应当准确把握不同在先权利的保护要件和时间节点,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发布新的指导案例和审查指南,在先权利保护的标准和规则也将更加明确和统一,为市场主体提供更清晰的法律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