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外观专利侵权坑!侵权判定逻辑 + 风险排查技巧

在产品研发、生产或销售时,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碰外观设计专利的 “红线”,轻则面临产品下架、赔偿损失,重则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自查方法和法律判定标准,就能有效规避风险。今天就来拆解如何确认是否侵犯他人外观设计专利,帮你筑牢合规防线。

先搞懂

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是什么?

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是产品的 “外在颜值”,具体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它的保护范围有明确界定:以专利授权公告的图片或照片中的外观设计为准,简要说明仅用于辅助解释这些图片或照片所呈现的设计。

需要注意的是,外观设计专利必须依附于具体产品,比如成套的茶杯茶碗、可变形的沙发床、需组装的组件产品等,单纯的创意或图案无法获得保护。同时,产品的内部结构、字音字义等内容,并不在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核心判定标准

满足这2点就可能侵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判断是否侵权的核心逻辑是 “双重匹配”,缺一不可:

产品种类相同或相近

被控侵权产品与专利产品的用途必须一致或相近,不能跨类别对比。比如专利是手机壳的外观设计,就不能用平板电脑壳来比对;但同为保温杯的不同款式,就属于相近种类产品。
外观设计相同或近似

外观设计相同或近似:以 “一般消费者” 的视角判断整体视觉效果 —— 相同指两者外观无差异,近似则指整体视觉效果无明显区别,微小细节的差异不影响判定。这里的 “一般消费者” 是法律拟制的主体,只具备常识性认知,不会刻意关注细微变化。

3步自查

快速排查侵权风险

01 明确自身产品的核心设计要点

先梳理自家产品的关键外观特征:是单纯的形状设计(比如独特的花瓶造型)、图案设计(比如专属花纹),还是形状 + 色彩 + 图案的组合设计?确定最能体现产品特色的 “设计要点”,比如某款背包的背带弧度、某款灯具的灯罩轮廓,这是后续对比的核心依据。

02 全面检索相关外观专利

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专利检索平台等,输入产品类别(如 “无线耳机”“办公桌”)、设计关键词(如 “折叠式”“条纹图案”)进行检索。重点关注:

●已授权且在保护期内的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为 15 年);

●专利的图片 / 照片是否与自家产品核心设计要点重合;

●专利的产品用途是否与自家产品一致。

03 客观对比:用 “整体视觉” 原则判断

将自家产品设计与检索到的专利设计进行对比,遵循 “整体观察、综合判断” 原则:

●不纠结局部微小差异,聚焦产品整体呈现的视觉效果;

●不进行跨部分组合对比,仅对比完整产品的外观;

●若两者核心设计元素(形状、图案、色彩组合)高度重合,整体观感无明显区别,就可能构成近似侵权。

这些侵权行为一定要警惕

即便不是刻意模仿,以下行为也可能构成侵权:

制造:未经许可生产与专利外观相同或近似的产品;

销售:明知或应知是侵权产品仍进行售卖;

许诺销售:通过广告、橱窗陈列、展会展示等方式表示愿意销售侵权产品,即便未实际成交;

进口:从境外进口侵权产品到国内销售或使用。
律师建议

产品立项初期就开展专利检索,避免研发后期返工;若检索到相似专利,可通过设计改良突出差异化,比如改变核心形状、调整色彩搭配等;必要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专利侵权分析,或与专利权人协商获得授权许可;保留产品设计草图、研发记录等,以备后续维权或抗辩使用。

外观设计专利的侵权判定看似复杂,实则有明确的法律边界和自查逻辑。提前做好检索和对比,不仅能避免侵权纠纷,还能让产品设计更具独创性。

(本文作者:盈科王南海律师 来源:微信公众号 盈科泉州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