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仅出口时无需国内注册商标,但须规避目的国权利冲突


针对产品完全出口、不在中国境内销售的情形,商标合规的核心在于确保出口目的国无在先商标权利冲突,同时防范国内潜在风险。以下是关键操作指引:


一、无需国内商标注册的法律依据
1. 地域性原则
  • 商标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在中国未注册的商标仅影响国内市场的排他使用权,不直接约束出口行为。
  • 例外情形:若国内已有相同/近似商标注册,且代工厂贴牌行为导致商品回流中国市场,可能构成侵权(参考HONDA案)。
2. 中国司法实践
  • 最高法立场
    在“PRETUL案”中明确,​纯出口型贴牌加工(不进入国内市场)不构成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无需国内注册。
  • 风险警示
    若国内权利人主张商标权,需举证证明商品存在境内流通可能性​(如报关单记载错误、销售记录泄露等)。

二、确认目的国无权利冲突的操作流程
1. 目的国商标检索
步骤操作方式工具推荐
初步筛查通过国际商标数据库(如WIPO Global Brand Database)检索目标国近似商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官网
深度核查委托当地律所调取商标档案,确认商标状态(有效/无效/异议中)国际律所联盟(如Lex Mundi、Interlaw)
动态监控订阅目标国商标公告监测服务,及时应对抢注行为第三方监测平台(如Clarivate CompuMark)
2. 国际商标注册建议
  • 马德里体系
    通过《马德里协定》在124个成员国中指定目标国,提交单一申请即可获得多国保护(费用约为单一国家注册的60%)。
  • 区域注册
    针对欧盟、非洲知识产权组织(OAPI)等区域性体系,可一次性覆盖全体成员国。
3. 合同条款保障
  • 委托方承诺
    要求委托方在合同中保证其对出口目的国商标拥有合法权利,并承诺承担侵权导致的全部责任(包括诉讼费、海关罚金等)。
  • 违约救济
    约定高额违约金(建议不低于合同总额的30%),并保留中止生产、追偿损失的权利。

三、风险隔离与证据留存
1. 生产与物流隔离
  • 物理隔离
    设置独立生产线及仓储区域,加贴“Exclusive for Export to [Country]”标识;
  • 单证标注
    在出口报关单、装箱单、提单中注明“加工贸易,仅限出口至[Country]”,避免被认定为国内销售。
2. 证据链固化
文件类型内容要求法律效力
加工协议明确限定商品出口区域,排除转售中国条款证明无国内使用意图
出口报关记录完整记录出口批次、数量及目的国印证商品完全出口
目的国清关证明由当地海关或进口商出具的商品入境凭证排除商品回流可能性

四、应对突发侵权指控的应急措施
1. 海关查扣应对
  • 3日响应规则
    收到目的国海关扣货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提交委托方商标权证书+加工合同,申请放行;
  • 担保放行
    若文件不全,可提供保证金(通常为货值的110%)临时清关,后续补充权属证明。
2. 国内诉讼防御
  • 管辖权异议
    若被国内权利人起诉,立即主张“案件应由目的国法院管辖”(依据《民事诉讼法》第272条);
  • 不侵权抗辩
    提交全套出口证据,援引“PRETUL案”裁判规则,主张不构成商标使用。

五、重点国家合规提示
1. 美国(使用在先原则)​
  • 即使委托方未在美国注册商标,若能证明在美在先商业使用​(如展会、广告),可对抗抢注者;
  • 代工厂需保留出口记录(至少5年),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商标无效宣告程序。
2. 中东国家(本地注册强制要求)​
  • 沙特、阿联酋等国要求商标必须在本地注册,仅凭马德里指定无效;
  • 建议通过当地代理机构加速注册(通常6-8个月下证)。
3. 欧盟(区域保护+翻译风险)​
  • 英文商标在欧盟可能被认定为与当地语言商标近似(如西班牙语“SUN”与“SOL”);
  • 务必进行多语言商标筛查,避免文字、图形元素的语义冲突。


总结:纯出口产品虽无需国内商标注册,但必须建立​“目的国权利筛查+生产隔离+证据链闭环”​三重防线。企业应优先选择马德里体系或区域性注册降低成本,并在合同中设定委托方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责任,最大限度转移风险。
法律建议:出口前咨询专业知识产权律师(推荐:盈科樊翔知识产权律师团队,电话:1527001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