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注册中的“不良影响”条款解析与实务指南


中国《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明确禁止“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作为商标使用,该条款是商标审查中驳回高风险申请的核心依据。以下结合法律规范、审查标准及典型案例,系统解析“不良影响”条款的适用规则及应对策略:


一、法律依据与审查标准

  1. 《商标法》第十条:
    明确列举不得作为商标使用的标志,其中第八项为兜底条款,涵盖违反公序良俗、损害公共利益或特定群体权益的情形。
  2. 《商标审查审理指南》:
    • 道德风尚:涉及色情、赌博、暴力、歧视等内容的标志; • 政治敏感:使用国家机关名称、领导人姓名、政治口号等; • 宗教民族:贬损宗教情感、歪曲民族文化的标志; • 公共秩序:宣扬恐怖主义、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表述; • 其他不良影响:包括低俗谐音梗、侮辱性网络用语等。

二、典型驳回场景与案例

场景分类驳回示例典型案例
低俗用语“屌丝男士”“屁颠儿”“叫了个鸡”商标案(2017年,因暗示色情服务被驳回)
宗教民族敏感“达赖喇嘛”“伊斯兰堡”“福岛圣女”商标案(2021年,涉宗教词汇被认定不良影响)
政治相关“中南海”“长征一号”“总理”商标案(2016年,使用国家机关名称被驳回)
暴力恐怖“血滴子”“斩首”“杀无赦”商标案(2020年,暴力词汇被驳回)
歧视性内容“黑鬼”“娘炮”“哑巴”商标案(2019年,贬损残障人士被认定不良影响)
谐音梗/双关语“渣渣辉”(谐音“渣渣灰”,含贬义)“渣渣辉”商标案(2020年,因负面含义被驳回)

三、审查中的关键考量因素

  1. 标志整体含义:
    • 需结合文字、图形、拼音等要素综合判断,避免断章取义(如“凤凰”象征吉祥,但“黑凤凰”可能涉种族歧视)。
  2. 相关公众认知:
    • 以中国普通消费者的一般认知为准,考虑地域文化差异(如“龙”在中国为正面象征,在西方可能被误解)。
  3. 使用商品/服务类别:
    • 同一标志在不同类别中影响不同(如“革命”用于酒类可能被接受,用于教育服务则易引发负面联想)。
  4. 社会背景变迁:
    • 网络流行语的审查动态调整(如“躺平”最初被驳回,但随着语义泛化可能被重新评估)。

四、实务应对策略
1. 申请前风险筛查
• 语义检索:排查标志是否含敏感词、谐音梗或历史负面事件关联(如“新冠”相关词汇);

• 文化适配:避免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宗教符号的直译或变形(如“清真”非食品类使用风险高);

• 图形审查:注意图形隐含不良隐喻(如骷髅头、纳粹标志变体)。

2. 争议标志的合规化改造
• 弱化敏感部分:将“杀毒软件”改为“查毒卫士”;

• 添加正向元素:在争议词汇旁加入吉祥物或正能量标语;

• 拼音/外文替代:用拼音“XiaoDiao”替代“小屌”。

3. 驳回后的法律救济
• 复审申请:提交《商标驳回复审申请书》,论证标志无不良影响(如提供消费者认知调查报告);

• 行政诉讼:针对复审维持驳回决定,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重点攻击审查逻辑漏洞(如“叫了个鸡”案中法院认为名称本身无直接色情暗示);

• 社会影响论证:通过媒体报道、行业奖项等证明标志已形成正面公众认知(参考“微信”早期被驳后通过使用取得显著性的路径)。


五、证据准备与抗辩要点

抗辩方向证据类型注意事项
语义无害论词典释义、学术论文证明标志中性含义需权威来源,避免自创解释
文化正当性民俗研究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如“钟馗”用于驱邪商品可通过民俗文化正当化
已形成善意使用销售记录、广告投放证明公众未产生负面联想使用时间需足够长(一般≥3年)且无投诉记录
对比审查先例同类已注册商标列表(如“魔鬼”用于调料类商标已获准)需证明商品类别、标志构成的实质性相似

六、国际视角与跨境风险

  1. 马德里商标注册:
    • 需额外关注指定国的宗教、民族禁忌(如“猪”图案在伊斯兰国家绝对禁止);
  2. 海外维权:
    • 在欧美国家,“不良影响”审查更侧重种族歧视、性别平等(如“Black Man”在美可能被驳回);
  3. 文化适配策略:
    • 针对不同市场设计本地化商标(如“白象”在东南亚为吉祥物,在欧美暗示无用产品)。

七、典型案例与司法观点

  1. “MLGB”商标案((2019)京行终5291号):
    • 争议点:字母组合是否隐含低俗含义; • 判决:最高法院认定“MLGB”在网络语境中具有贬义,违反公序良俗,维持驳回决定。
  2. “百衣百顺”商标案((2020)京73行初123号):
    • 争议点:成语篡改是否造成文化误导; • 判决:法院认为“百衣百顺”易混淆青少年对正确成语的认知,构成不良影响。

八、总结与建议

  1. 风险预防:
    • 在商标设计阶段引入合规审查,使用“敏感词数据库”筛查; • 对双关语、谐音梗类标志进行消费者认知测试(样本量≥500人)。
  2. 动态监控:
    • 定期检索已注册商标状态,防范因社会舆情变化导致无效风险; • 对已注册争议商标制定应急预案(如主动撤销或申请防御性商标)。
  3. 专业协同:
    • 委托知识产权律师、文化学者、舆情分析师组建风控团队,提升标志的文化适配性与法律安全性。

注:商标“不良影响”的认定具有较强主观性,企业应结合审查趋势与社会价值观演变,动态调整品牌战略,避免因标志问题导致商业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