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侵权案件的刑事立案标准
商标侵权的刑事立案标准在中国主要依据《刑法》《商标法》及司法解释,聚焦于非法经营数额、违法所得及情节严重程度。以下为最新标准及实务指引:
一、刑事立案核心标准(2023版)
罪名 | 立案标准 | 量刑幅度 |
---|---|---|
假冒注册商标罪(刑法第213条) | 1. 非法经营额≥5万元 或 违法所得≥3万元; 2. 假冒2种以上商标,经营额≥3万元 或 违法所得≥2万元; 3. 两年内因侵权被行政处罚,再次侵权且经营额≥3万元 | 3年以下或拘役,并处/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3-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刑法第214条) | 1. 销售金额≥5万元 或 未销售货值≥15万元; 2. 已销售金额不满5万元,但与未销售货值合计≥15万元 | 同上 |
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刑法第215条) | 1. 伪造、擅自制造标识数量≥2万件,或销售数量≥2万件; 2. 经营额≥5万元 或 违法所得≥3万元; 3. 伪造、擅自制造国际驰名商标标识,数量≥1万件 | 同上 |
二、实务认定要点
1. 金额计算规则
- 非法经营额 = 侵权产品市场中间价 × 数量(无法查清的,按被侵权产品市场中间价计算);
- 违法所得 = 实际销售金额 – 成本(含原料、人工、运输等);
- 货值金额 = 已售金额 + 未售产品标价(无标价的按市场中间价计算)。
2. “情节严重”特殊情形
- 跨区域犯罪:侵权产品销往3个以上省级行政区;
- 危害民生:涉及食品药品、母婴用品等民生领域;
- 技术手段:使用专业设备规模化生产(如全自动流水线);
- 逃避监管:通过暗网、加密通讯工具交易。
3. 单位犯罪标准
项目 | 单位犯罪标准(个人标准的3倍) |
---|---|
非法经营额 | ≥15万元 |
违法所得 | ≥9万元 |
伪造/销售标识数量 | ≥6万件 |
三、报案材料清单
- 权属证明:商标注册证、续展证明、独占许可协议;
- 侵权证据:
- 实物照片/视频(含防伪码、生产批号);
- 购买凭证(发票、转账记录);
- 侵权方经营场所定位及现场勘查记录;
- 损失证明:
- 正品销量下降对比图(近6个月);
- 第三方出具的《市场混淆评估报告》;
- 其他材料:
- 行政处罚决定书(证明两年内被处罚);
- 侵权方工商信息(企查查/天眼查报告)。
四、司法流程与时效
A[权利人收集证据] --> B[向公安机关经侦部门报案]
B --> C{审查立案}
C -->|符合条件| D[侦查(最长7个月)]
C -->|不符合| E[出具不予立案通知书]
D --> F[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1-1.5个月)]
F --> G[法院审理(2-6个月)]
关键时效:
- 报案后公安机关应在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重大复杂案件可延长至30日);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需在立案后6个月内提起。
五、风险规避建议
- 合规审查:
- 委托生产前核查代工厂资质(是否曾涉侵权案件);
- 使用AI商标检索工具(如智慧芽)筛查近似商标。
- 合同约束:
- 要求供应商签署《知识产权承诺书》,约定侵权连带责任;
- 加入“无条件解约条款”(发现侵权可立即终止合作)。
- 技术防控:
- 为产品植入区块链溯源标签(如蚂蚁链);
- 接入电商平台侵权监控系统(阿里原创保护平台)。
结语:商标刑事犯罪立案呈现“数额门槛降低、情节认定从严”趋势,建议企业将合规预算提升至年营收的0.3%-0.5%,重点防范生产、流通环节风险。对已涉刑案件,可争取在侦查阶段达成和解(赔偿+取得谅解),降低实刑概率(成功率约35%-50%)。